《祝福》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祝福》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
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祝福》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
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
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
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
第一、二课时(预习)
一、描绘导入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
(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
点拨:倒叙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顺序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倒叙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二、文本解读,合作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
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哪些人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据此体会许寿裳先生的名言:“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点拨:鲁四老爷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鲁四老爷在猜测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皱了第二次眉,他对一个在自己家无法生活不得不“逃”的妇女,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厌,说明他恪守礼教之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林嫂二进鲁镇时,这次,他暗暗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这又恰恰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林嫂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赏鉴”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祥林嫂是一个“勤快”“能做”而又善良的女人,她是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苦苦地挣扎到最后一息的。她并非死于自杀,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再者,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婆婆、柳妈等也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祥林嫂一生犯了个大错——寡妇改嫁。她触犯了“好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灭人欲”的理学科律。最终被封建道德熏染的鲁镇人合谋杀害了。可见,封建礼教和迷信才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如有,请用文中四个最精练的动词概括并简要说明。
明确: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4、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反抗与封建礼教吃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即如何辩证地看待她的反抗)?
甲:祥林嫂的逃、撞、捐、问,反映了她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都表明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封建礼教也曾进行过坚韧的反抗。这反抗闪烁着反封建礼教、反封建迷信的亮色。
乙:小说确实刻画了祥林嫂的反抗性格,但这种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而是封建礼教“规范”下的产物。祥林嫂的出逃是为了躲避被卖的厄运,抗婚是不愿做“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捐门槛是祥林嫂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表现,但实质上不仅使她深陷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泥潭,最终又成了灵魂再一次被愚弄摧残的证明。至于临死前祥林嫂在“照例相信鬼”的鲁镇,大胆地发出对灵魂有无的疑惑,我们同样不能认为这是她对封建迷信的彻底否定,而是她矛盾心理的反应。因此说,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自觉地针对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抗争的结果,也不是跳出了“苦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种命运的结局正是那个社会给她安排的。
5、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三、探讨小说艺术特色
1、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1)读下面三段选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三个语段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哪个时期的外貌?她的外貌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分别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初到鲁镇是“顺着眼”“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除表现她的忠厚老实之外,还说明她备受婆婆虐待,但毕竟年轻。再到鲁镇,仍“顺着眼”,但血色已消,眼角还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这是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而诉说不出的表现。最后,“我”在河边遇到她时,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悲哀的神气仿佛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从脸色的变化到眼珠的呆滞无光,是岁月沧桑在她身上烙下的深刻的苦难的印记,说明祥林嫂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成了垂死的人。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3)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小说中曾经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如初来时顺着的眼;到再来时没有原来精神,且带些泪痕;捐门槛后“分外有神”;四婶一声吆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乞讨时“间或一轮”;问“我”时“瞪着眼”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最能传神,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心灵的秘密。大师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欣赏语言特色,品读相关文段。分角色朗读。(参阅创新设计P16左上)
沉郁的语言特色
个性化人物语言
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归纳小结:
请大家概括小说的主题。
确规明确:《祝福》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祝福》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
明确:序幕(1—2)鲁镇的年底。
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
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
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
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
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当然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所谓“白描”,主要指的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于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4.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1)明确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次: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轻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地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明确: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限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了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于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三次描写完全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上带些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的一声断喝,第二天“眼睛凹陷下去”,到临死前地“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5.祥林嫂到鲁镇的两次肖像描写中,都对“白头绳”有细微而具体的描写,请分析其深层含义。
明确: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分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
6.文本中有哪几处环境描写?请找出来自由读一读。
明确: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书上画出)
祥林嫂死后当晚“冬季日短——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节。
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7.品读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试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1)第一次(1——2):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绿的气氛。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2)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32段)鲁镇旧历年底的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议论是反语,表现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激愤之语。这里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的。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是故意虚写,那些“醉熏熏”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得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8.还有那些环境被我们忽视了?
明确: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环境。即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同样也显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这些人是怎样把祥林嫂往绝路上逼的呢?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两次对雇用祥林嫂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他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第一次“然而”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第二次“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第二个“然而”
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从中可以看出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的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生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了”。这实际上是封建思想在支持她的婆婆,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然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的罪名。可见在这个巨大的矛盾中,我们根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有儿子,也就压根儿不是贺家的人,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也是一个有着同祥林嫂一样的旧社会受害者地形象,这从她的外貌中可见一斑。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礼教的毒害至深,相信地狱和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同时秉承“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礼教思想,她主管愿望也是出于愚昧,她认为让祥林嫂捐门槛是救祥林嫂于苦海,为她赎罪献策。但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还是使得祥林嫂陷入了困境,祥林嫂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也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悲了。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礼教毒害的人,正是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死路。
四、问题探究
(一)小说标题命名为“祝福”的含义。
明确:
1.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祝福是封建迷信祭祀活动,但尊卑最为强烈),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得来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二)“我”在小说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对小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在小说中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具有对弱者同情,对封建势力憎恨,但又无能为力的人。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小说线索的作用,同时我又是祥林嫂死的见证人。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祝福》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
四、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祝福》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习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
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
教学方法:
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
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六、思考问题,下一课时总结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第二课时
一、谁是真正的刽子手呢?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
二、分析肖像描写在本文的作用?找出文中描写肖像的句子进行分析
三、分析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与社会背景及文章中心有何联系?
四、分析文中各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再次重申主题。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作业:
自己搜集关于本课的文章,对比影视剧中与本文中祥林嫂形象。
《祝福》教学设计 6
设计意图: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1)人物鉴赏:
①祥林嫂;
②鲁四老爷;
③柳妈;
④卫老婆子;
⑤四婶;
⑥祥林嫂的婆婆;
⑦我。
(2)情节鉴赏:
①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
②祥林嫂死因探究。
⑶环境鉴赏:
①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
③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⑷、表现手法鉴赏:
①人物刻画方法;
②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③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教后小记: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
1、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
2、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
3、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教后感触: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祝福》教学设计 7
一、学习内容概述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之一。全篇充满了沉重的气息。不仅有祥林嫂的穷、祥林嫂的苦和意外灾祸的沉重描述,更有封建的礼教制造的压抑的精神氛围。文中故事是较易读的,但要理解故事中的深层次含义并非易事。
二、课程标准和课题研究中的相关内容
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能自主选择恰当地课题,运用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展示交流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三、学习者分析
01级自动化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但对鲁迅的主要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比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word、PPT等信息处理工具,会利用bbs进行交流,初步会上网搜索资料。
四、教学目的
1、学会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2、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简单的文学研究。能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能有自己的体验和创造。
3、能联系生活,感悟作品环境,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工具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广播。
软件:采用《天空教室xp2》制作的网络教学平台。
2、学习地点:四楼微机室
3、设计课时:3课时
4、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见后表)
六、评价标准和方法
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个人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协作与交流、作品创作
小组评价包括:协调合作、成果评价、创新能力
七、注意事项
1、给学生学习的过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网络为语文服务,本质是工具性,关键是教师对语文的教学,而非技术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搞浮浅的热闹。
4、最终以学生获得研究方法、文学欣赏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为目的,以对课文的理解、信息处理、情感体验为重点。
5、微机室学生思维不易集中,应加以注意。
《祝福》教学设计 8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祝福》教学设计 9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育点: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2、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3、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1)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2)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3)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板书设计〗
1、情节特点:倒叙。
2、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祝福》教学设计 10
知识目标: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意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用具
课本
设计理念
《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
(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一、自读思考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研读讨论
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以“祝福”为题,很巧妙。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关系。同时,小说主人公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了读者的面前,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惨性,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概括结构提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见板书)3、学生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祝福鲁迅故事情节提纲: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场发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是一出令人同情的人生命运悲剧,值得我们细细地体味、深思。探讨: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让我们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没有同情,只有冷漠;……那么,这些责任是不是应由祥林嫂来承担呢?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二、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具体分析。祥沦为乞丐,是不是她不愿劳动所致?否。相反,她十分勤快能干,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更重要的是她对能劳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她沦为乞丐的主要原因是被人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来自精神的重击使她丧失了以往的劳动能力。祥林嫂因什么失去了儿子呢?狼。祥的不幸,有的来自人祸,有的来自天灾。第一个丈夫的亡故应属天灾,祥是无辜的。没有从一而终招致生前死后惩罚的'原因在祥林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改嫁是婆婆所逼,她曾做过拼死抵抗。……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祥的清白无辜,她对自己的死不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谁应为她的死负责呢?首先,我们可能会找出许多在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如鲁四、四婶、婆婆、柳妈等,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中没有一个可以承担祥林嫂死亡的直接责任!但我们又明明知道,祥并非死于自杀,在久已走投无路的绝境中还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那怎么会没有加害者呢?加害者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宗法制度。再度审视鲁四老爷等活动在祥林嫂周围的的人物,她们无一不是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行动的。例如鲁四老爷,他有三次“皱眉”。第一次是祥初到鲁镇时,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所以皱了眉,他也许是嫌她没有立即自裁,随亡夫而去;第二次是在猜测祥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他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嫌弃,只能说明他恪守礼教的顽固;这位老爷第三次皱眉发生在祥二进鲁镇时,这次,他不只是和四婶嘀咕,而且暗中叮嘱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参与祭祀,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的直接原因。再如鲁镇的众人,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板书设计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没有封建礼教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宗法制度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学生研究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全文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三处,各有特点各有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体悟,讨论归纳。
二、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这篇小说在塑造祥林嫂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其中肖像描写运用的特别成功。要求学生找出三处肖像描写,比较阅读,思考肖像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教师总结:三次肖像描写,相互对照,诉说了祥悲惨的一生。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被践踏、被遗弃的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三、拓展训练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合不合情理?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处(第一、二自然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二处(第八页第二段):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
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响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学生归纳:祥第一次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而她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作者第三次描写祥林嫂时和前两次就迥然不同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祝福》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
(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
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
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
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
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
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梳理课文,完成下表:
1、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
明确:并无夸张。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3、品味: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作者反复提到她说这些话的用意何在?
参考:表达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悲痛。作者有意重复这段话,意在表明儿子被吃掉这件事对祥林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在走投无路、失去精神依托之后内心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只能以反复向别人诉说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可惜的是,人们在反复咀嚼和赏鉴过她的悲哀之后,却报以厌恶和唾弃,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4、思考:鲁迅说过,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争取到“人”的资格,最多不过十奴隶的资格。这种国人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了祥林嫂身上,请简要梳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
5、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安分、善良,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却深受社会和命运的践踏、摧残和愚弄,直至被吞噬。惟其无辜,愈显社会无理。
(三)细品题目——意蕴深远
交流:围绕小说为什么以“祝福”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目这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
1、从作品的主题切入: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祥林嫂和当时社会的矛盾通过祝福集中表现了出来。祝福时,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使她的境况急转直下,迈向死亡之路。就连柳妈也在祝福前给祥林嫂出了个难题,让她对灵魂的'有无充满了疑虑,给她的死亡之路布满了阴影。这些都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
2、从作品的线索如受:作品开篇就是以祝福场景拉开小说发展的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
3、从作品的艺术手法切入: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强烈对比,“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四)告别祥林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等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还有人说是不幸的命运害了她。全班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作业:祥林嫂凄凉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掩卷沉思,你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现实生活中,你可曾有过无助的感觉?此时你觉得世界是“充满爱”还是“浓黑的悲凉”?如若遇到“祥林嫂”,你是真诚地帮助,还是无视地走过?请拿起手中的笔,记下深刻的体悟,留下深沉的思索。
《祝福》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的】
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3、鉴赏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研讨、点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鲁迅的代表著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孔已己》《社戏》《故乡》等,但《祝福》对学生来说,难度仍然很大。因而鉴赏这篇课文应建立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鉴赏。教学时不应面面具到,必须突出鉴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难点即全文几次祝福场景描写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彷徨》集中《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鲁迅。
2、教师补充。
三、背景资料
1、《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还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将年农村的一个小镇,而且唤作鲁镇。鲁镇边式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祥林嫂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贺老六,还有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是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具体分析这个社会环境,才能深入认识这个病态社会的诸多病症。
3、时代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了,但是长期停滞不前的农村封建社会依然没有什么大改变。祥林嫂的不幸,一言以蔽之,在于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性。人权、贞操观、迷信、人心冷漠等成为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遭受残酷的精神折磨。
四、放映电影《祝福》精彩片断
五、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结构
1、小说情节结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2、作者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联成一片了。这一段在全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小说中详细的描绘了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目的是什么?
5、《祝福》中的我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思路,并对问题加以提示与总结:
1、《祝福》的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部分的作用:
⑴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的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⑵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⑴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⑵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残死形成强烈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的`由上文的倒叙转如下文的顺叙,从第一人称写法过度到第三人称写法。
4、目的是揭露他虚伪的假道学面目和顽固、保守的本质。
5、祝福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任务,《祝福》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我是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见证人。
6、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又一次描写了鲁镇祝福的景象。作品将祥林嫂悲惨的四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结构上起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六、作业
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为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交流日记《祥林嫂的故事》
二、研究肖像描写的作用
1、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头发的变化、脸色和表情的变化、眼神的变化的?其作用是什么?
头发:五年前花白,──即今全白。
脸色: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顺着眼──脸色青黄,只是脸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眼神:没有先前那种精神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表现了礼教和迷信把人变成鬼的过程。祥林嫂身心备受摧残,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最能表现祥林嫂精神的痛苦。
2、作者写丧夫后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再次丧夫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意义?
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了那一幕的悲惨。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
3、既然丧夫已成为耻辱的标记,祥林嫂为何不甩掉这根白头绳?
这根白头绳就是沉重的精神枷锁。不愿改嫁又被迫改嫁的祥林嫂,按照规矩不能不为亡夫贺老六扎着白头绳。祥林嫂任人鄙弃,唾骂,也要扎着它,否则,她回良心不安的。仍然扎着表现出封建蒙昧主义的可怕。
三、品味语言
小说的语言特点,一般被归纳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叙述语言的凝练含蓄、新鲜多样。它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往往具有作家的独创性。而且语言的个性化是人物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祝福》在语言运用方面即呈现出惊人的匠功。
1、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
老舍说: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祝福》正是这样,特别是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
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活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卫老婆子像一个中人,柳妈像一个寻开心的市井女人。
四、品味思考
1、短工为什么两次重复我的问话?
短工的重复,表明他对祥林嫂的四漠不关心,说不清楚,又表明他认为所问的是明摆着的事情,根本不必问,这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祥林嫂在人们心目中无足轻重。
2、鲁四老爷两次说可恶,然而为什么用转折句?
转折正意在后,表明他虽然对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卫老婆子合伙劫人很反感,但他又认为婆家枪回出逃的儿媳天经地义,合乎纲常伦理。用转折句深刻揭露鲁四老爷卫道士嘴脸。
3、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句式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有区别。第二次用主谓倒装句,你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这一呵止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这一声呵止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判了祥林嫂死刑。
五、研究小说精当的环境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作者巧妙的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乐景写哀,烘托悲剧气氛,与祥林嫂之死形成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六、作业
读罢此文,你可能感触颇多。请就其一方面,任意写一篇短评,4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一、交流短评
二、鉴赏人物形象
1、问题,学生课堂讨论:
⑴祥林嫂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怎样通过祥林嫂的形象表现礼教吃人的主题?
⑵怎样看待祥林嫂的挣扎与反抗?
⑶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表明了他增样的政治立场?
⑷从鲁四老爷的书房看,鲁四老爷具有怎样的性格?
⑸为什么鲁四老爷以事例能达心气和平为信条,却诬蔑祥林嫂是谬种?
2、教师点拨:
⑴祥林嫂: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社会所吞噬。
⑵鲁四老爷: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反动,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⑶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⑷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劳动妇女,和祥林嫂同样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三、课堂阅读鲁迅的小说《明天》,比较祥林嫂与单四嫂子形象的异同
四、作业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
《祝福》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
第一幕:初到鲁镇;
第二幕:再到鲁镇;
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四、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祝福》教学设计 14
一、课文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
(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把大问题化整为零,变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1、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⑴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样的日子?
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⑵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样的?
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岁了,(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怎么办呢?(买掉她换钱)
⑶新年过后,堂伯为什么来寻她?夫家为什么要抓她回去?为什么要把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去?
堂伯和祥林是一族里的,帮族人抓他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夫家抓她回去卖掉是要换钱来娶小媳妇。第58段: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可以买八十千,除了娶媳妇办喜事外,婆婆还赚了一笔,可见这位婆婆确实厉害。从课文40段对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不以为然,厌恶)
⑷贺老六待她不差,还生了个儿子阿毛,贺家大伯凭什么要收屋赶她出来?
第67段:贺老六和阿毛都死了,她想守寡也守不住。大伯是贺家族里辈份高的人,可以按族规收回贺家的财产。
小结: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2、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祥林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地主家做女工,但她的主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⑴她第一次到鲁家时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第34段:“四叔皱了皱眉”,俗话说夫唱妇随,四婶知道他的意思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命不好,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白虎星。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
⑵到鲁家后,还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家“竟没有添短工”,说明了什么问题?
“竟”字表明,往年都是雇短工的,当年只是因为祥林嫂“竟”可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重,榨取她的剩余劳动力。
⑶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后,鲁四老爷的态度如何?反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46段“可恶!然而……”“可恶”是指她婆家的人可恶。鲁四只想到抢走祥林嫂有损他家的威严,可见鲁四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这句的言下之意是:然而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理首寡的媳妇,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可见他冷酷无情,思想反动。
第49段“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的行为可恶,同时也为此事弄得家门不幸而感到可恶。
第52段“然而……”有两层意思:失去一个好的帮工,再找一个好的很难;她被抢是合法的,无话可说。
⑷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怎样对待她?
第71段“暗暗地告诫四嫂”有警告的意思;“虽然似乎很可怜”言下之意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就是一点点也不能碰。封建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饿死事小,首节事大,何况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鲁四老爷不能容忍这种违反封建礼教的现象存在,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
第72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而镇上买得起爆竹和福礼的人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见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状况:人们的迷信思想依旧,神权还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⑸捐了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情怎样?但鲁家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可以体现她的价值,使她觉得受人重视,为了求取在祝福时做福礼摆祭品的权利,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本来以为可以“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都在这致命的.打击中破灭了。她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向神赎罪的资格没有得到封建权威鲁四老爷的认可,连精神上的寄托也被剥夺了。
⑹当祥林嫂没有利用价值了,鲁四是如何处置她的?这最后导致祥林嫂什么命运?
鲁四老爷榨取祥林嫂的手段是高明的,血汗榨取完了,就打发她走,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祝福前夕。甚至祥林嫂死了,还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足以见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小结:可见,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3、鲁镇上的众人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吗?
⑴怎样看待柳妈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柳妈揭伤疤,人们会进一步嘲笑讽刺祥林嫂吗?如果不是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的打击会那么致命吗?
第90段“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已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她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祥林嫂时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感,完全是一副小市民嘴脸。
⑵柳妈的地位是否和祥林嫂一样,也受压迫、剥削?柳妈提议的出发点是想帮还是想害祥林嫂?
其实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域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⑶鲁镇上的人们是又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第77段: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
第79段: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已,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
第80段: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
第87段:“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小结:由此观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四、揭示主题
亲人:婆婆、堂伯、大伯。
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
众人:柳妈、鲁镇男女。
夫权、族权、神权: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他们都把杀人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抗议。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争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可避免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祝福》的主题:
《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五、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是以《祥林嫂的故事》引入的,为什么这篇小说不像《孔乙己》那样用人名来命名呢?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本文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冲突最厉害,在你的想象中,鲁四老爷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1、思考讨论:把这篇小说改名为《祥林嫂》好吗?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层含义?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由小编锦绣未央整理的文章《祝福》教学设计(通用14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