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文学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人际交往心理(必备)

2024-10-15 07:40:29 实用文档
文章人际交往心理(必备)由网友化成小熊糖浆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人际交往心理(必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人际交往心理(必备)

人际交往心理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卫生因素。关于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国内外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致认为心理健康是影响学习成绩重要的综合性因素。但是具体到心理健康的某个层面,尚无法取得一致的结论。笔者采用了一些新的统计学法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更为深入的信息。

  研究表明: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平时努力程度、内外倾向性和性别。此外,自我概念、归因方式和神经质等对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学习勤奋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但个性的内外倾向性对学习的影响却值得探讨,国内外学者对此也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有国外学者指出,使用一、两个个性特质来预测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将个性作为一个整体用以分析其对学习的影响也不切合实际。不过,个性的内外倾向性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问题。因此,在个性的内外倾向性背后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信息需要挖掘,也就是说,内外倾向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在探讨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时,我们还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新的统计学方法结果表明,个性的内外倾向性对学习成绩影响有多方面和双向效应。一方面,外向性对学习过程有负面影响。因为,外向学生不喜欢安静地学习,却对社交方面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社会交往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可能是造成外向学生学习欠佳的直接原因;而内向学生则反之,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且内向学生的思维比较缜密,考前准备比较充分,因而学习成绩比较好、考试分数比较高。另一方面,外向性对学习也存在正面效应。外向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善于寻求帮助,一旦投入到学习中,更能够发挥本身的潜能,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简单地认为个性的内外倾向性对学习有着正面影响或负面效应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个性没有好坏之分,它对学习有着双向的影响,最终决定作用方向的关键在于个性的合理发展。

  性别是一个综合的变量,许多心理行为状态都具有性别差异,因此,性别是研究心理卫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男生成绩低于女生在医学院校中是个普遍现象。在统计学研究中,笔者发现女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明显多于男生。但是,女生并不是天生的学习能手,在医学课程的学习中也具有不利于学习的一面。与男生比较,女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价不高,具有多愁善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遇到问题不愿意寻求帮助等心理特点。这种心理行为状态不利于学习的进步。因此,对于性别来说,单方面地认为性别与学习具有某种确定的关联也是不妥当的。实际上,男女生在学习上各具优势。

  此外,自我概念、心理控制源和神经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是多途径。而且,学习成绩的优劣也会影响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变化。当学习不利于其个体的意志而无法回避时,使得个体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失败的情绪,对学习的兴趣降低,使学习成绩进一步恶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统计学研究已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但值得庆幸的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和自我认知一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以一定的经历或信息为依据。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使之树立强烈的学习自信心和能力感,促进学习的进步。

  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发现,体内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大脑很容易处在紧张状态中。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患类似抑郁症这样与紧张有关的疾病是男性两倍的原因。

  研究人员解释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个叫做额叶前皮层的部位。这个部位对紧张刺激十分敏感。有研究发现,当人的紧张情绪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时,大脑这部分的认知功能会受到损害。

  研究人员介绍说,女性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五分之一。而且患上这种疾病与年龄、种族和收入情况均无关系。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试图了解为什么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受紧张的控制。目前比较认同的说法是生物学上的差异,如激素变化和基因构成等。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这一研究结果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的原因。

  研究人员将雄性和雌性实验白鼠分别放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环境里,然后测试它们的短期记忆能力,以确定这些白鼠的大脑对紧张所做出的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雌性白鼠在受到中度紧张刺激后即可使自己的行为变形。而在受到中度刺激后,雄性白鼠的表现却可以达到如同没有受到紧张刺激一样。研究结果还显示,对于雄性白鼠一点都没作用的轻度紧张刺激却会影响那些体内雌激素水平高的雌性白鼠。

  研究人员表示,这说明,雌激素可以影响大脑对紧张刺激的反应,特别是影响对紧张十分敏感的那部分。尽管有多种因素可使女性容易患上抑郁症,但研究结果证明,雌激素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开发针对女性特殊生理情况的抑郁症治疗药物十分有帮助。如果能通过控制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来遏止抑郁症的发展,这对广大女性患者来讲将是一个十分庆幸的消息。

  研究人员同时也告诫女性患者,当这种药物出现时,女性患者千万不要以为抑郁症是一种单单通过药物治疗就能解决的简单病症。药物能延缓抑郁症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但药物却无法解决抑郁症给人们造成的后果,如对周围事物无动于衷、难与别人相处和做不好工作等。这些是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加以解决的。

人际交往心理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人际交往心理3

  一、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词的人,由于怯懦,在人际交往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别人也能观察出来,结果对自己产生看法,不愿成为好朋友。

  三、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中或是托朋友办事,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五、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与某人见过一面,就会说与某人交往有多深。这种人际交往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六、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光别人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七、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各种事情只要与己无关,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或者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人格”,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八、干涉心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人际交往心理4

  健康的心理至少有十个: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忍耐、勇敢、笃行、自尊、勤勉和意志。这十个阳光心理分为两类,前五种心理涉及到人际关系,后五种心理涉及到个体人格。——

  涉及到人际关系的阳光心理有:

  尊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尊重意味着能够按其本来面目看待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的个性和唯一性。”尊重就是承认一个人的唯一性,把他看作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尊重他人,自己才能受到尊重。尊重首先来于自重,自重的人才会受到他人尊重,同时,也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理解。法文的.“充分理解”就是“友谊”的意思。实际上从理解到友谊有一个过程,好在这个过程不是万里长城而是近在咫尺。怎样才能做到“充分理解”?“充分理解”就要“神入”,就要“感同身受”。到了“感同身受”的“理解”,不发展成“友谊”也难。理解是件不容易的事,诚如法国人彼德所说:“世界上最无法让人理解的一点,就是人人都以为世界不难理解。”

  信任。孔子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信任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信”则不疑,“任”则授权。只有信任在先,才有合作共事在后。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所不为也。”英国实验哲学家培根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是精诚相见。”所以,诚信是人类不可须臾离开的心理品质。

  宽容。关于宽容,法国大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他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胸怀就是比天空和海洋更宽阔的东西。英国人乔叟说:“一味的正直是不够的,还得考虑温厚的宽恕才是。”宽则得众,容则大德。宽容之人能长久,宽容之人以德报怨、以忍报伤,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忍耐。常言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字心头一把刀,忍耐不仅是弱势群体的斗争策略,而且也是弱势群体的意志品质。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经过艰苦的忍耐修炼,才能胜任天降之大任。

人际交往心理5

  自卑心理影响人际交往,女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有的女性朋友来说,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存在以下的心理的话,那么就会对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女人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话,那么就应该注意上述的几种心理,这些I心理会妨碍大家的人际交往,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就应该注意避免粗线上述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心理6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主体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要。

  其一,人们往往通过他人而认识自己,这需要与别人进行交往;

  其二,人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从而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需要;这就要通过交往,利用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若没有交往这一途径,则个体的这种心理需要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恐惧、孤独等心理疾病;其四,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也有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团结一致形成群体规范,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参与这种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但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

  就心理原因而言,人际之间交往活动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的影响按认知心理学的观战所为认知即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偏差,那么就会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事,也是一种对人认知的偏差,可称之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时候,交往对方在未开始交往时,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晕轮效应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势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固执保守,思想概化,旧框框多,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当他们遇到某个老年人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入此类;而老年人则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缺乏经验,办事欠稳妥,当他们遇到某个青年人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入此类。这种定势效应若与认知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致,可简化。缩短认知过程与时间,但往往也会导致认知者形成某种成见,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二、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情绪,人们常称之为情感的外在表现。

  它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文际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甚至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等,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就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矛盾,人们的交往活动同样如此。当交际活动中有了矛盾时,急躁冲动,情绪失控,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剑拔弩张,如此态势,结果只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人际交往心理7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知识、情感及思想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国内外研究者都一致认为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理论研究方面,黄希庭教授等认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程正方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技巧的缺乏是造成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Angelo等也认为,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的学业进步,不良的人际沟通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二)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

  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三)善用交际技巧

  第一,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新生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第二,善用赞扬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与赞扬相对的是批评。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是负性刺激。通常只有当用意善良、符合事实、方法得当时,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促进对方的进步。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习、恋爱及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的心理问题。陈钟舜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者占34%,有心理疾患的约20%,心理轻度障碍者约14%。王建中等人和刘庆武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分别占16。51%和57%。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鉴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

人际交往心理8

  一、人际交往不可缺少心理学知识

  现代社会心理问题涉及各个方面,比如人的流动产生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信息爆炸时代引发的学习和竞争压力,或者人际关系问题。人们由于生活压力增大,缺少对他人足够的包容、认识、理解和沟通,进而带来很多的人际难题。在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心理学知识。

  人和人要认识、相互喜欢,必须在居所、学习或工作场合等方面有近距离接触。两个人距离越近,认识和接触的机会越高,越有机会去培养对方的好感。重复接触和面对,只要是中性的刺激,你对他没有特殊的反感,那么看得越多,接触越多,对他越易有积极的评价,这是心理学中的“邻近效应”。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日久生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掌握了这一规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你和他人的物理环境,如果你想结交朋友,就要拉近你和想结交者的物理距离,寻找机会,重复多次出现在目标对象面前,跟他打一个招呼或者给他一个微笑,让他留意到你,那么在他的潜意识当中有了你的影子,当有一天你没有出现的时候,他可能会想起你来。

  心理学当中还有一个词叫“自我监控能力”,表示个体根据外部的环境、别人的反应等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我监控能力,高自我监控的人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人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言行;而低自我监控的人比较严守自我原则和标准,不会灵活变通。高自我监控的人通常人际关系非常融洽,也易赢得更多的合作和别人的认可,但容易流于圆滑和无原则;低自我监控者我行我素,和人相处的时候,不会去讨好别人,甚至容易得罪人,但是低自我监控者也不是没有优点,他们善于独立的思考,有创造力,比如一些性情古怪的天才发明家和科学家,对于这类人群,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和忍让、接纳和理解,才能够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体而言,自我监控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以满足周围人的需要。

  取悦他人,让别人有一个好心情是博取好感最有效的一个途径。研究发现,当人们处于好心情的时候,通常更加乐于助人,更加愿意提供帮助。同时,自己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加强,使自己和别人的交流更加愉快和轻松。

  表情和肢体语言是获取他人内在心理感受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以言不由衷,把心理的想法隐藏起来,但是肢体语言和表情,难以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你是一个会察言观色的人,你会从中发现他人内心的真实反应。

  心理学中有许多原理和策略有助于我们知己知彼,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但是策略是其次,关键是要真诚地对待他人,才可以获得别人真诚的回报。所以设身处地,理解和顾及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跟你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你想要结交慷慨之人,自己要先做这样的人,才可以接受和吸引这样的人,所以你的个性就像一个磁场,可以把性格相同的人吸引到身边,最终成为你的朋友。

  二、人际交往的技巧

  1、随便反悔,不守约定,朋友会离你越来越远

  轻诺寡言必遭人弃。有些人不那么看重朋友间的某些约定,对于朋友们的活动总是姗姗来迟,对于朋友之求当时爽快应承,过后又中途变卦。也许你真有事情耽误了一次约好的聚会或没完成朋友相托之事,也许你事后轻描淡写解释一二,认为朋友间应当相互谅解宽容,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孰不知朋友们会因你失约而心急火燎,扫兴而去。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之辈。所以,对朋友之约或之托,一定要慎重对待,遵时守约,要一诺千金,切不可言而失信。

  2、喜欢强人所难

  当你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就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办事强人所难,非交友之道。

  3、不知时务,反应迟缓

  当你上朋友家拜访时,若遇上朋友正在读书学习,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恋人相会,或准备外出等,你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朋友脸色,一坐半天,夸夸其谈,喧宾夺主,不管人家是否早已如坐针毡,极不耐烦了。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你太没有教养,不知时务,不近人情,以后就想方设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扰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情此景,你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告辞,珍惜朋友的时间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样可贵。

  4、用语尖刻,乱寻开心,让人可恶可恨

  人都有一种炫耀的心理。有时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为炫耀自己能言善辩,或为哗众取宠逗人一乐,或为表示与朋友之“亲密”,乱用尖刻词语,尽情挖苦嘲笑讽刺朋友或旁人,大出其洋相以搏人大笑,获取一时之快意,殊不知这样会大伤和气,使朋友感到人格受辱,认为你变得如此尖酸刻薄,后悔误交了你。你也许还不以为然,会说朋友之间开个玩笑何必当真,岂不知你已先损伤了朋友之情。所以,朋友相处,尤其在众人面前,应和蔼相待,互敬互慕互尊,切勿乱开玩笑,用恶语伤人。

人际交往心理9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李世强编著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看完后,我觉得人际交往是一门非常有学问的课程。

  书上有这么个故事:老杨是个很热心的人,不仅酒量好,而且会说话,很多朋友接待客人都喜欢让他来捧场。老杨每次都不负众望,把气氛搞得非常好。

  朋友的女儿中考成绩不怎么样,没办法到县里的一中读高中。朋友就想通过关系来疏通一下,于是请了一位县一中的领导来家里吃饭。领导虽然来了,但一直不愿提帮忙的事,朋友看时机不对,也不好意思开口,场面有些冷。

  老杨思忖,领导从事教育工作这么久了,管理能力一定很好。

  “听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位非常有能力的教师,培养了不少人才。”老杨笑呵呵的说,“现在升到了管理层,真不错!”

  “有能力不敢当,管理也算是稍有经验吧。”

  “我的能力太弱了,想跟你请教一下如何提高管理能力。”就这样,老杨转换了一个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形势立马好转,朋友所求之事也水到渠成的办成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悟到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要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避免话不投机,就必须找到谈话的“契合点”。读后感m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交谈中不要以自己为重,注意对方的情绪,对方是否愿意交谈。如果发现对方不感兴趣或是在应付,千万不要犹豫,立马转移话题。你拖得越久,对方对你的好感也就越少。要是不及时转移话题,对方会拒绝继续沟通,决不能给对方说不的机会。通过及时观察,迅速找到共鸣点,沟通才可以继续下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细节。

  没想到心理学方面的书我也可以读懂,而且,还能对我的沟通能力有所帮助。看来,博览群书好处很多,我以后一定要多读好书。同学们,读书正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人际交往心理10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1.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6.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7.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8.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际交往心理11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而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时则是父母情绪不好而毫无道理地把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这种家庭里,便会产生惧怕心理,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没用的孩子。

  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患了此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呢?

  1。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

  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2。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

  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3。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上述症状时,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

  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青少年正是活力四射的时刻,结交朋友是青少年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防止青少年患上社交恐惧是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

人际交往心理12

  1、“我不在乎”

  当你说这句话时,别人接收到的是“一边儿去,我有更重要的事做。”

  你应该和他们说明你很愿意倾听,但是现在不是很合适。每个人都很重要,不在乎他们就如同否定他们的存在:如果别人对你重要,你对他们一样重要。

  2、“你错了”

  当你这样说时,别人接收到的是“你个蠢蛋,真是无知,一点儿用没有。”

  尝试用更委婉的句子:“我原来真没有想过……”,“我的理解是……”

  通过问问题来确定你和别人看法一致。

  3、“你不行”

  当你这样说时,别人接收到的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你就是不行。干嘛还要费力去做呢?”

  你为什么就认定别人一定失败呢?我理解你不想你的朋友意气用事,你不想他们到头来伤害自己,但是我想问你:你怎么就知道什么对别人就是好的呢?如果失败就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呢?

  鼓励那些选择更具挑战性的道路的人。

  “好的判断来自经验,但经验却来自过往错误的判断。”

  ——威尔·罗杰斯

  4、“那很简单”

  当你这样说时,别人接收到的是“对于大多数来说这个都很简单,如果你不会做,那你就是傻瓜。”

  难度等级对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长处。如果你告诉别人他的工作简单,那你就在轻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你也在告诉他们不配获取现在的报酬。

  如果别人有困难而又寻求帮助,他们一定是信任你才暴露自己的短处。不要不留情面说“那很简单”。

  承认别人遇到的挑战,珍视他们克服的决心。

  5、“早跟你说了”

  当你这样说时,别人接收到的是“你没听我的,现在这样都是你的错,我比你能干多了。”

  这句话是常见的不该说的话。

  不要做事后诸葛亮,尤其当别人正需要你的.帮助时。不要着眼于孰是孰非。如果有一场比赛的话,那么计较的人一定是败者。

  帮助别人,不要附加侮辱和伤害。

  6、“我已经告诉你了”

  当你这样说时,别人接收到的是“你不听我的,你非让我重复,真是烦人又愚蠢。”

  这是一个隐晦的话题终结者。如果有人问你问题而你说你已经回答过了,那么你就扼杀了他们想要学习的积极性,更别说对你所说的有任何兴趣了。

  换一种方式来表述。

  “首先告诉他们你打算说什么,然后告诉他们你要说的,最后告诉他们你说了些什么。”

  ——亚里士多德

人际交往心理13

  一、问题提出

  从理论上来说,在良好的教育引导下,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在需求和能力日益高涨,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开始妥善注意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活动的合作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同伴的依赖性也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1]具有较好的亲他性。

  但考察幼儿心理的现实表现,情形令人堪忧。由于家庭教养方式或者幼儿园教育生活方式的不当,数量众多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情绪和行为,比如自我中心、任性;有的孩子与他人交往感到紧张羞怯,以至于逃避与别人的交往而发展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孩子对待他人态度淡漠、冷淡,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有的孩子在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攻击性行为较多,对别人语言性攻击和身体上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所有物的攻击,在家庭或幼儿园中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尤其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与社会不协调不同一的心理,应该归因于儿童早期与社会不和谐的经验。因此,培养和塑造幼儿的亲社会心理显得尤为有价值。这个问题向我们从事正规幼儿教育的教师们提出了强烈的挑战,要求我们反思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养的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二、应对策略

  “亲他性”这个概念由“亲社会性”概念演化而来。亲社会性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对亲在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抱有认同、接受、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亲他性是亲社会性的一个方面,是个体对周围生活中的他人具有喜欢、亲近、关心、同情、帮助、抚慰、分享、包容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幼儿的亲社会性主要在与成年人、与同伴的直接交往中表现出来。

  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他人有意识影响或者主体主动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基于这个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创设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一)师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交往的行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揭示出,儿童品德行为的形成,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模仿习得,年龄越小对成人的模仿越多。因此,教师、家长在日常社会交往中的方式是幼儿早期学习社会交往的楷模,也许,孩子很少说出“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做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之类的话来为自己的友好行为作归因,但是,实际上,这种想法在他们的内心存在着,正如他们常常说:“老师说……”“爸爸妈妈说……”,可见师长的言行对尚缺乏主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教师家长应该时刻意识到,师长之间、与亲戚朋友之间、与公共场所的临时相关人之间说话的内容方式、行为所传达的内心思想感情都能被孩子感受和领悟到,不知不觉被他学习到。有两个典型的例子:冰冰的妈妈与奶奶的关系和谐,奶奶生病了,冰冰的妈妈问婆婆要不要喝水,冰冰也关心地问:要不要吃苹果。可是,纭纭的妈妈与奶奶的关系很僵,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盼婆婆 “早死早好”意思,甚至恶言相加,奶奶生病了,纭纭高兴地说:太好了,奶奶要死了。

  所以,建议师长们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努力做到与他人平等;待人和气、热情;为人大方、彬彬有礼;具有良好的沟通、理解、安慰他人的能力;对他人的优点善于赞赏,对他人的缺点要宽容……;与孩子平等交往,尊重孩子的感情想法。做孩子人际交往的路标。

  (二)让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亲他性心理

  一句谚语说得好:“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情绪心理学认为,“把情绪与某人、某事联系起来,就会对某人、某事产生相应的感情”[2],由此可见,幼儿只有在交往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将这种愉悦的情绪体验与所接触的他人联系起来,才能养成亲他行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进行社会交往。

  1、为幼儿创设独立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首先,确立让幼儿独立交往的观念。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他们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即使存在不足,交往失败,正好为引导他提供了依据。所以,确立让孩子独立交往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为幼儿交往创设机会和条件。有些老师常有意让幼儿做自己的小助手,如请幼儿给隔壁班的老师传个口信;到食堂取个调羹;帮忙带件东西给某个缺课的小朋友;去社区活动中心联系交一份活动计划等等。小朋友在帮助老师工作中学会了怎么表达,怎么让别人感到满意;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受到别人的夸奖而感到高兴、愉快。一位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介绍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让孩子给隔壁的孩子送只苹果,到楼上阿姨家借本书,向陌生人问路,请求别人帮助……长期的教育和训练,造就了孩子交际能力很强,性格大方,热情开朗,讨人喜欢的良好个性。

  幼儿能参与的具体的交往方式,可以分成:

  (1)日常生活交往:这类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交往对象都极为广泛,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地与家庭成员交往、与幼儿园或邻居游戏伙伴交往、接待和拜访客人;必要的时候有监护地与陌生人交往,请幼儿买个小东西付付钱、问问路,都是既可行又很有益的方法。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过保护的政策,不允许孩子到邻居家、不允许接受他人好意的馈赠,不准与陌生人讲话等,使得幼儿少了许多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禁止孩子做什么不如指导孩子怎么做。我们真的应该让孩子学会大胆地与他人说话,自己决定该不该接受他人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对他人的友善,使孩子能更好地接近真实的社会,适应社会。

  (2)在游戏中学习交往: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孩子们的共同游戏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合作分享、学会建议商量、请求和拒绝、学会感谢和道歉。比如,会选择游戏伙伴;想玩同伴的玩具时,会事先征求同伴的同意;冲撞了同伴,不经提醒会道歉;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要教师、家长组织引导得当,无论是平行游戏还是合作游戏,对幼儿亲他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激发意义。

  (3)特定的交往活动:通过特别设计的幼儿交往活动,培养孩子的亲他行为。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的社会交际活动课程、有的电视台为孩子们举办的亲社会性的活动等,都比较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运用情境训练,教给幼儿基本的交往技巧

  幼儿有强烈的交往愿望,没有基本的交往技巧,容易导致交往失败而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产生不愉快的体验,所以,对孩子的交往技巧进行培训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是传送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交往的质量依赖于双方的语言表达技巧、表情动作技巧以及倾听、理解对方、与对方共情的技巧。对于幼儿而言,帮助他们学会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合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会倾听理解对方是基本的教育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幼儿做到:

  习惯说“你好”“阿姨早”等礼貌语言;

  学会安慰别人,“你还疼吗?”“别着急,你妈妈会来接你的!”

  学会表达对他人的赞赏,会说“你真聪明,你的画画太美了”;

  学会请求,会说“请你、我可不可以、好吗、能再说一遍吗”等请求语;

  学会拒绝、怀疑、反驳,恰到好处地说“我不想、不对吧、好象是、不是这样的”等语言;

  学会微笑着注视对方说话或听别人说话;理解别人的意思以点头或用其他方式表示。

  但要注意避免成人化的技巧训练,坚持儿童化的训练原则。

  3、为幼儿树立同伴榜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同伴的依赖增加,同伴行为对他们的影响力也相应增大。幼儿羡慕同伴的成功,羡慕同伴的良好行为方式,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争取得到别人的赞赏和羡慕。

  不过,有的家长持有这样的观点:害羞的孩子一定要跟活泼的孩子在一起玩,不能与文静的孩子一起玩。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固然一般情况下,活泼的孩子良好的个性可能会带动、感染害羞孩子的情绪,为害羞孩子所模仿;但另一种可能性,大家通常很少考虑到:如果不给活泼的孩子下达“帮助对方”的任务,“风头”很可能完全被活泼的孩子抢去,致使害羞的孩子得不到任何表现的机会,结果达不到预想的目的。也许,跟文静的孩子在一起玩,起步差不多,更容易协调。所以,关键的是让孩子知道同龄伙伴的哪些行为是值得学习的,怎样与伙伴友好共处的问题,而不是简单选择交往对象的问题。

  (三)家园并重

  从认识上来说,幼儿园教育对幼儿亲社会心理的养成还是比较重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落实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弊端。比如相关课程内容狭窄、主题活动简单化阶段化、教师日常管理中缺乏与孩子的亲切交流(放学后,让没被接走的孩子静坐是普遍现象),如此等等,都应该加以改革。真正为幼儿的成长创设生动活泼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师互动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很多,在此,本文不一一列举,只提出两个原则:①教师-家长互访的时候,让孩子一起参与谈话,发表意见和看法。②做父母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3]。

  三、关注幼儿的内部因素

  首先,激发幼儿产生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幼儿的心智可塑性强,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多用鼓励的语言,多用奖励表扬的方法;少用打击他积极性、压抑他心情的语言,他们的交往积极热情是比较容易调动起来的。另外,注意运用正向暗示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比如语言直接表述:“爸爸知道津红想跟小朋友玩”“津红会说得很清楚”;用行动和表情表述:当知晓幼儿想出去与小朋友玩时,父母微笑着点点头,表示鼓励;还有态度表述、诱导性提问等方法,不一一举例。

  其次,引导孩子体验成功交往的愉快

  可以说,幼儿对成功交往产生的愉快的体验,是促使他继续产生类似行为的强化物。“强化与随反应即来的结果有关,主体对反应产生满意的结果,就产生正强化;不能满足需要或引起痛苦的反应,则是一种负强化,会使有关的行为减弱。”“应让他们在良好行为与满意的结果之间建立联系。”[4]所以,我们应该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许。

  同时引导孩子说出在与别人打交道后的情绪体验,并与孩子产生共情和同感;进一步引导孩子回顾交往的过程,重新把体验过的快乐情绪表现出来,将起到奇妙的强化效果。

  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受欢迎的人!

人际交往心理14

  1、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性,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光环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男女大学生会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常常为那些长相比较动人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一般说来,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到别的同学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一种投射往往会把自己某些不称心的特性,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崇拜的人身上。其逻辑是:他们有这些特性照样有着光辉的形象,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何妨。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5、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想法,而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出现原有的某种想法),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出发,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联系进行认知和评价,于是也就产生了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在某种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但往往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例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多识广,但狡猾、小气;城市来的同学则认为农村来的同学孤陋寡闻,但忠厚、老实。

  6、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人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例如,男生往往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女生则往往认为男生心粗、胆大、傲气。

人际交往心理15

  概述

  相信这种疾病大家应该不会不知道吧,大学就仿佛是一个小社会,也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但大学生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些和以往阶段不太一样的心理。,因为人际交往一定要熟悉彼此的心理,这样可以使沟通更加顺畅。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大学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有讲究的

  1 第一:面子心理 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从心理学角度讲,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2 第二:冲动心理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自制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或者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做事爽快,实则也是冲动表现。象骑车相撞以及类似的许多事情,是大家都不愿意发生的,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糟。

  3 第三:宽容心理 同学之间坦诚相待、互通有无,有利于增进彼此友情,减少不必要的磨擦、冲突。但是,如果你和同学交流时遇到意见分歧,或对方有错误时,你是措辞生硬,直道其详,还是近取诸譬,站到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委婉地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另外,培养幽默感也有助于把本来紧张的局面缓和得轻松自如;几句俏皮话能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话中消逝。

  注意事项

  所以以上心理,大学生们都记住了吧。人际交往就是要注意彼此的心理,每个人的心理都不一样,所以彼此的交往一定不要伤害对方的心理,然后再要满足对方的心理,当然在不会使自己不舒服的前提之下才行。

由小编化成小熊糖浆整理的文章人际交往心理(必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人际交往   必备   心理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