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 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jr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大家回忆下,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孩念了一首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就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民伟大的作家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 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 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2、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课外延伸:
1、搜集春节的来历。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回顾导入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深入探讨,感受春节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句子和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通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jr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四个节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抓住文中关键词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临场磨练。
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课堂小练笔:每个人写春节里的一天,然后小组组合成一篇小作文。课堂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作文要求:详略得当,要有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学习“阅读链接”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外延伸:
熟读课文,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jr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年级。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jr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北京的春节》 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度过的节日——春节。从而引出老北京的春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单了解作者——老舍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1)指名读,评议
(2)学生找出自己易错的字
(3)老师强调“熬”字,并用白板演示“熬”的笔顺
2、出示词语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1)自己读(2)指名读,并评议(3)强调“间断”的“间”读四声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础,词语教学变得精彩,为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照老北京的规矩”,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依次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带着要求再大声朗读课文精读要求:1、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并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预设: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4)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节序曲加放爆竹声》,听着这喜庆的乐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6)花样读:I除夕是普天同庆的快乐,大声读,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I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抓住四个“有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有的”说一句话
《北京的春节》 教案 3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
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 教案 4
一、激趣导入
(师:课前放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到许多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体会老北京的传统习俗。(补充课题:老北京的春节。)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儿的春节?(指课件)
生:老北京(引导学生再读课题,突出“老北京的”几个字。)
师:是现在的北京吗?不是,是许多年前的北京,所以叫它“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去老北京的春节看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P118小声的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后注音,并且把生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小声的读文。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大家呢?
生:提醒大家“色如翡翠”的读音。
师:小老师提醒的好,跟着读/谢谢你对大家的提醒。
生:全班读。
师:课文中的词语带上音节,你们会读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课件)
生:自由读、齐读。
师:去掉音节,能读准确吗?
生: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师:认识了新词,那就高高兴兴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哪个小组愿意带我们去看看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师随时纠正读音错误)
生:开火车读文。
师:其他的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听的过程中有问题请举手。
生:读文,倾听。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的同学也很认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真好。
随文指导朗读:2段---
师:从腊八开始,经过一个月后,蒜就泡的`?醋也有?
快流口水了吧,我们品品它的色和味吧。 (生齐读该句)
3段--- “年假”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什么假期呢? “年根”是什么时间呢?
师:(生读后)读得真好,听的也认真,鼓励他们和自己!
师:听了六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热闹无比” )
师:让我们走进春节去热闹一番。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持续的时间长,到了正月十九,春节才结束。(课件)在这期间,还有许多重要的日子和特殊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用横线勾出还有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日子和活动。
生:汇报(师:像老师这样用简洁的话勾出来)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指课件)同学们,看,老北京的春节时间长、活动丰富,你想去体验吗?这6个重要的日子里,你喜欢哪一天呢?就读哪个自然段,边读边勾句子。
生:读勾画
〈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除夕?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哪个段在描写除夕呢?(4自然段)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家家、”(生想:春节的这个时候,我们每家也都在准备——腊肉香肠,有什么味? )
师:还从从哪儿可以看出除夕很热闹呢?
生:那鞭炮声彻夜不绝。 (生想:有鞭炮、冲天炮。)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能分别说说?
师:哦,除夕哪天各种鞭炮声从十二点开始,一点、直到天亮,响个不停,这就是彻夜不绝,真热闹啊!
生:读该句“鞭炮声彻夜不绝”。
师:除了鞭炮声,还有什么热闹之处?(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
师: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守岁的习俗,让我们回到春节的现场一起来守岁,手拿出来,一起倒数迎接新年。(课件,生倒数)
师:对呀,从零点钟声开始一直到天亮,人们围坐在一起辞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师:孩子们,除夕夜你们一家在做什么?
师:老北京除夕这天,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看庙会、守岁等等〈板书:热热闹闹辞旧岁〉。把书拿起来把热闹的除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来,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有味。
(小结)老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5自然段〉
师:除夕过了,谁再来说说你喜欢什么日子?为什么?老北京的大年处一,你们喜欢吗?
师:(配乐插图)这就是老北京的大年初一。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人们可真、!”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师指导有顺序的看图)
师:你们不仅说话完整,而且想象力也很丰富。
师:大年初一时,老北京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逛庙会,有的看美景,还有的去拜年,到处都是热闹的味道,老北京春节的味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五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用朗读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大年初一,谢谢你们。
师:同学们,大年初一的人们高高兴兴的逛庙会。除夕时人们忙碌而热闹的准备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
生:截然不同
师:真能干!你们的感受和老舍爷爷一样的,让我们把自己和老舍爷爷的想法说出来。(生读句)大年初一,人们(板书:高高兴兴迎新春)
〈6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有哪个日子吸引你?为什么?
生:读句。
师:同学们可别停下脚步,一起到元宵节逛逛,
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挂起来了,处处喜气洋洋,你们想去看看吗?走!(课件)
生:看灯。
师:你们想用哪些词语形容热闹的灯景呢?
生:说词。
师:你们真是积累好词的能手。
师:除了课文里说到的灯,想像一下还有什么形状的灯呢?
生:想象。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置身五彩缤纷的灯海可真舒服。
此时,我们虽然不能做灯,但我们能用朗读来体现灯的美丽。
生:自由读、分组读(4个组),引读。(看课件)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老北京的元宵节是如此热闹,难怪老舍爷爷说“元宵一上市,春节的?就到了。
生:读中心句。
师:除了看灯,人们还会?(生答)元宵节时我们也要吃元宵,因为预示着......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来读。(引读)
师:在元宵节里,老北京的人们〈板书:快快乐乐逛元宵〉
〈7自然段〉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生答)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只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换来快乐的生活。过年了,你们又张大了一岁,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吧。
生:读该段。
小结:总结全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同学们可别遗憾,再过三个月,20xx年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那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我们龙泉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教案 5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教案 6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若时间充足可展示部分学生已完成的练笔作业)
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的作业
2、读《理想的风筝》中第51到65页文章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北京的春节》 教案 7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把握详略安排及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多音字较多,如“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中的“更、间、正、观、分”,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等词语可以指导学生读好儿化。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醋、摊、燃”等字容易写错,可以重点指导。“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摊”中间的“又”不要忘写;“燃”不要把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左边的“火”不能写到“灬”的上方。
阅读理解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教学本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按顺序理清文中不同时间点所对应的民俗活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段,分清“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揣摩作者详写了哪些部分,重点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并体会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最后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次分明的好处。
积累运用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老舍先生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词语,可以请学生改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在对比中感悟作家语言的“京味儿”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入:(出示过春节热闹祥和的图片)同学们,在这个寒假里,我们度过了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春节。你们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把你春节里的趣事说一说,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你的快乐。
2.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3.介绍春节习俗。
课件出示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北京人总是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衣柜上,寓意着福到了。北京人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并且喜欢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在屋外贴上“出门见喜”等春条。逛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4.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5.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作家。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2.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
3.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及易错字,指导学生注意读音,关注字形。
正音:“醋”是平舌音;“燃”是翘舌音;“贩”读fàn,不读bǎn。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
字形:“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彼”的部首是“彳”,不是“亻”。
4.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醋、燃。
(1)课件出示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
(2)教师范写,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3)师生点评,学生修正自己的书写。
5.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可借助字典、词典弄懂,也可以请教伙伴或老师。
活动2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
2.快速浏览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的。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老北京过春节,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
重要的日子
主要习俗
3.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汇报交流。
4.观察上表,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概括出主要内容。
操作指导本环节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文本,自主读文归纳,要充分利用填表格这个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勾画、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块三加强朗读,感受语言
活动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特点
1.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最能表现春节氛围的词句。
3.学生汇报,引导思考:从这些词句中,你感觉老北京的春节有怎样的特点?
活动2初步感受“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指名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感觉文中哪些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
2.浏览这一部分,试着勾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自己读一读。
课件出示◇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3.小结:同学们在读文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文中的一些语句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文字不太一样,比如,一些词语是儿化音,带有鲜明的口语色彩;还有的词语只有当地的老北京人才会用,有地域的特点。这些语言都带着浓浓的“京味儿”,同时也反映了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操作指导整体感知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中感受“年味儿”,为下节课的细读做铺垫。
板块四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用他那京味儿十足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让我们有机会体味老北京有声有色的年味儿。那么,在这么多重要的日子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交流。
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等。
操作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给出查阅方法和查阅方向,如重点查阅其他民族过春节的活动、服饰、饮食等,使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为下节课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揭题入文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
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
2.生生互评,指出读错的字音,共同订正。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谁愿意用一两句话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如果能用上我们刚刚认读的词语就更好了。(忙碌、热闹、喜庆、欢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检测生字的落实情况,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调动生生之间的互学互帮,教师切忌做“裁判长”,一人评判。引导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时,也要提醒学生尽可能用上一两个复习的词语,这样既锻炼学生学词造句的能力,又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并且与学习新课自然融合起来。
板块二抓住重点,体会风俗特点
活动1自读课文,感受“年前的忙碌”
1.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完成自读提示要求:
(1)文中介绍了年前的哪些日子?
(2)年前人们都有哪些主要活动?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2.学生交流汇报,谈感受。
(1)质疑:腊八这天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重点句品析: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在开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
3.课件出示腊八粥、腊八蒜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4.朗读指导。小组轮读课文第1~7自然段,要读出浓浓的年味儿,读出“京味儿”,然后评读。
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如,出示两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
课件出示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强调:通过对比朗读,感悟作家语言的“京味儿”特点,所以朗读这一句子时,要读好儿化。
活动2感受“除夕”“初一”“元宵节”的热闹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
提示1:边默读课文中描写“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词句。
提示2: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作简单批注。
2.教师巡视,深入小组中参与学习,相机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除夕”部分。
课件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预设:
①“除夕”这一天有什么特点?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第一句话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③这个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体现出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引导学生抓住“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等关键词语进行交流,体会老北京人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风俗的重视,感受除夕夜热闹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④指名朗读、评读,品味除夕的热闹。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人们内心的喜悦。
(2)交流“初一”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
①过渡:与除夕的热闹相比,初一又有着怎样的光景呢?
②初一这一天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9、10自然段,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气氛?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人群的活动来体会。)
④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描写正月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
小结:初一这一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的热闹、美好。
(3)交流“元宵节”部分。
①过渡:如果说除夕描写的是家庭中热闹的场景,那么,元宵节描写的则是全民狂欢的场面。
②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③课文描写了哪些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元宵节还有什么灯。
④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你能读出这种火炽而美丽的节日气氛吗?
操作指导以学生为本,全面整合教材。这一环节的学习重在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引导学生自己关注整篇文章,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自觉勾画,作标注,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所思、有所获。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注意倾听、接纳同伴的建议,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习惯。
板块三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特点
活动1回顾课文,对比详略安排的好处
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作者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简略。
3.出示第7、第11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结: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活动2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
1.默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片段,了解文章介绍的是哪个地区的哪些春节习俗。
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引导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相比,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2)教师相机小结: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有着怎样的差别和变化,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始终没有改变,关于春节的文化传统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操作指导这一环节的学习,重在指导学生关注课文写得简略的部分。详略得当是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而本文是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最佳范例。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对比,体会表达效果。“阅读链接”的内容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习俗有何不同,不要作细致的分析讲解。
板块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补充老北京春节童谣,再次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祥和。
课件出示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总结:北京的春节这幅长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我们还可以去读读其他作家笔下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搜集不同地区的节日的风俗,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操作指导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来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大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年味儿。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阅读链接”的资源,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题
北京的春节
用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老北京过春节,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
重要的日子
主要习俗
★活动建议
1.在教师引导下阅读课文,试着概括老北京过春节,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
2.小组内交流,讨论每个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
3.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题
北京的春节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读一读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给生字补全音节。
uàn ù án l t
腊八蒜米醋燃放骆驼
2.抄写生字,注意把字的偏旁写正确。
摊眨宵燃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更正
间分
4.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零七八碎儿万象更新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悬灯结彩
内容感知
本文以( )为经线,以( )为纬线统领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 )开始了,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 )次高潮,最后写( )春节结束。字里行间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 )、追求( )的心愿。
资料搜集
老舍,原名( ),字(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获得( )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剧本( )。
阅读质疑
1.文中的“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北京的春节》 教案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老北京的春节,初一,高潮
元宵
结束(正月初十九)
五、教学后记
《北京的春节》 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1、营造氛围,聊聊春节。
在儿童歌曲《过年了》中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或重要时间、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2、点明不同,比较揭题。
刚才,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终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填准动词: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鞭炮()年菜()对联
()庙会()灯笼
(4)请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熬、逛、榛子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直击首尾,了解始末。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的时间。
(2)指名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知晓春节结束的时间。
3、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2)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顺序。
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三、再读课文,了解风俗
1、默读课文,独立填表。(可联系刚才填写动词的那些事情)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2、集体交流,完善内容。
在读课文中进一步完善表格填写,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3、同桌合作,梳理内容。
根据表格,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联系课始谈话内容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完善填写。
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
容填写完整。
五、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一、复习回顾,了解内容
1、利用表格,想想说说。
看看填写好的表格,想一想,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简单回顾,说说读读。
说一说北京人过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
二、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春节给作者老舍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聚焦除夕,感受热闹。
(1)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分组学习,体会写法。
分组学习描写“正月初一”“元宵”部分,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的。
4、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完整的“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聚焦孩子,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着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读读句子,说说感受。
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联系表格,安排详略。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的“家乡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2、围绕表格,展开交流。
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利用表格,迁移练笔。
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写写《家乡的春节》。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0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策略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一)学生汇报搜集春节的资料。
师:(播放贺年曲)春节,一个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节日,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个隆重而传统的节日,关于春节同学搜集了哪些资料,跟同学分享。关于春节的来历。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二)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按顺序填写在下表的时间栏内)
3.学生汇报。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
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
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
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
2)这样写说明什么?
除夕:
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
2)除夕有什么风俗?
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
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
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课后写下来。
教学反思: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不足之处是我没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不高。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那么,根据我们上节课读课文了解的情况,你能说说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这节课我们班三个学习小组继续深入的品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导学案分小组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能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评价补充: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4、生读:(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5、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我们再读读-----
6、男女比赛读、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男女赛读,师评价。大家一起来读。
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其次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顺其自然。)
师: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1、这个小队的代表汇报他们队喜欢的段落是除夕后,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小队一起朗诵除夕全段。
2、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3、生交流: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4、师引导过度: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师播放爆竹声和喜庆的画面课件,现在你想到哪首诗?你似乎看到什么场景?
生交流:看到人们放鞭炮、欢庆、品尝美味、玩游戏的场景
6、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读中体会,师引,生接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有三个环节恰如其分:第一,音像造境、爆竹、音乐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情境中;
第二,古诗连接与校本课程“古诗文”结合,使背诵的古诗和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第三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想像场景结合自身的体验拉近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
(三)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下面请第三学习小组的队员来介绍介绍。
1、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引导: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交流,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评价:你们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诵: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习作。
2、春节花絮:编春节的传说习俗。
3、精彩再现:摘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
4、节日集锦: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提升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创造思维拓展积累搭设了阶梯。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北京的春节》 教案 15
一、教材简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全文共7个自然段。通过对老北京春节的开始、结束的描写,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二、基础性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及5个新词。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日子以及人们的活动。
三、发展性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师还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小组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学法:
学生在课下要做好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对课文及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做一了解。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出借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风貌。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和说知道的传统节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文分析:
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印象,通过找描写春节“开始”“”和“结束”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填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三)深入分析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找句子,谈感受,来体会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忙碌、以及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通过“”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我又设计了和家乡春节的比较,是学生和北京的春节拉近距离,亲身体会,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五)最后设计了过春节应注意些什么和制定春节计划,来告诉学生过一个安全、和谐、有意义的春节才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正目的。
不足:课程设计,本人要求尽善尽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但课堂中总会出现新情况和设计时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很多。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由小编峻岭整理的文章《北京的春节》 教案(精选15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