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文学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合同协议 / 正文

中国论文发表网

2024-09-28 20:01:04 合同协议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的教育思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2000字论文篇一:《从儒家思想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之镜同样源远而流长,它犹如一条滚滚东逝的长江大河。穿行于人类历史文明之间,并仍在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古代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思想特征;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善于启发学生甚至教者的性情与智慧。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我们只有更好的理解古代教育思想,了解其起源、特征,才能更好地让其为今所用。

  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各学派教育思想的滥觞

  儒家的仁、义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典范人物和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仁义的伦理思想也用在了教育中,他的言传身教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收录在《论语》一书中。其中不乏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46页]等重要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天道

  道家创于春秋末的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 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这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实现的总目标,一切教育思想和活动都围绕着道而展开。

  (三)法家的法制教育

  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与道家一样,法家也并非完全不要教育,只是一味提倡法治教育而已。韩非明确提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伟;阎志英 从"法制教育"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期刊论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9) 2123.]法治教育固然必要,但教育绝不仅限于法教,教师绝不仅限于官吏。

  (四)墨家的以求天下之利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流派众多,内容丰富,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有其独特之处。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传的,其基本特征也可以概括出来。

  为政治服务

  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国三要素之一,认为教化万民比政令和刑法对巩固国家的统治更为重要和有效,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就是说,通过教育以孝悌之道影响政治,这便是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孟子则把教育看成是得民心的根本措施,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教育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必要条件。

  《礼记•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政治作用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汉代大儒董仲舒明确提出:教,政之本也。此后,历代教育家都主张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而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将教育作为统治万民的重要工具。于是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重政治的特色。

  (二)以德育为核心

  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整体和谐,儒家学者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无数个体的人集合而成的,个人生活在这个整体之中,他不具有独立性,只是整体中的一个细胞,必须依附整体。如果社会的整体和谐被打破,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

  孔子将学生分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德行居于首位,因为在他看来,君子义以为上。而要做到义,就必须修己。提高道德修养是孔子的教育目标。孟子继承了孔子重德教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即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道德准则。董仲舒则建构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编织了一张宗法伦理的大网,对全社会所有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代教育家在人才培养中均突出德育。

  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而到了孔子时代,他将教育普及与平民,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开创了教平民化先河,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新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在孔子终身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了推进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实现了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对象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孔子的有教无类有助于对教育公平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因此,秉承有教无类的全民化教育思想,转变高等教育观念,使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是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启发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孟子也很重视启发式教育,他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张玉霞.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J].管子学刊,2007(1):6468.]

  现代教育学界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学生足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而我们学习借鉴古人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出发点,就是要处理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多方面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好学、乐学的思想境界。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中庸和谐教育方法

  《中庸》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它所极力推崇的中和思想是儒家和谐教育理念的方法论,而其天人合一的人性化思想体现了和谐教育的终极追求。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人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核心是本体与外界的和谐共存,也就是要爱天爱地爱人。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注重和谐。

  现代教育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而且更注重教育的人文性与可持续发展。所以通过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在现代教育中注入和谐教育因素,使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的环和谐,对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教育的内容是适应现代人的发展,教育的方法永远都在更新与变革之中,这是勿庸置疑的。中国的教育实践已有丰富的经验,教育哲学思想称得上是源远流长。我们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提倡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差不多都可以从远至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论语》.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5(12)

  [2] 钱伟,阎志英.从法制教育观透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9)

  [3] 《礼记• 学记》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2(02)

  [4] 张玉霞 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期刊论文]-管子学刊 2007(01)

  [5] 续润华;王孝成;张淑霞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其借鉴意义[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 2006(01)

  [6]傅云龙 《中庸》精华版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1(03)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2000字论文篇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教育方法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由来已久,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中,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了萌芽、雏形、成熟等阶段,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启示

  中国古代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无数智慧的奇葩竞相开放。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并且在东亚文化圈里成为中流砥柱,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之一。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为丰富,其影响也最为深远,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尤其是随着原始的公有制解体,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原始氏族内部的平等观念被阶级压迫所取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逐渐形成了一些思想来规范社会行为,以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并得以发展起来。

  1.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原始社会初期,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人类的意识正在形成阶级,在这个时期还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个体很难生存,于是生产资料公有,人们过着原始的共产主义的生活,逐渐形成了氏族成员的原始义务感、责任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的萌芽状态的思想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周时代,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这个时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明人伦,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教导人们安于本分,切勿犯上作乱,以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国学的德、行、艺、仪四教,就是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的。可见,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3.思想教育的成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线,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的核心。以儒家为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从内容上已浓缩为三纲五常,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模式。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叙述如下:

  1.教育灌输。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传播、灌输儒家思想,尽力推崇儒家学说的四书五经,统治者还兴办学校,加强对各阶级民众的教育灌输。正如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所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历代名臣奏议治道》)

  2.言传身教。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育者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3.改过迁善。改过迁善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庸》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箭没有射到靶子上,怪什么呢?怪射箭的人没有射正,应当先从射者身上纠正。射得正了,自然就会射中。因此,错误往往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要检察自己的错误,这种自我修养的功夫很重要。孔子提倡的闻过则喜,有过必改的精神至今犹有活力。

  4.学思并重。孔子强调既要学,又要思。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包括对于行为的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将所学的道德知识用于对行为的分析思考。

  5.省察克治。儒家十分强调克己、省察、正心,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省察即是指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克己即自我纠正、自我改过。省察克治,是道德的自我教育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指遇到道德品质优秀的人要主动学习,努力赶上,遇到不贤的人和过失的行为,要自觉地对照检查自己。

  6.因人施教。孔子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曾经就同一事情分析子路和冉有,说:子路这个人胆子大,敢作敢为,冒冒失失,容易把事情做坏,所以教育他遇事不妨先退一步,至少先去请示父兄,然后再去动手干。而冉胆小,做事缩手缩脚,少有闯劲,所以教育他遇到事情得抓紧些,一听说马上就去做。这是孔子根据掌握的学生的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施教。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封建性,同时,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不具备今人这样的科学条件,因此,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朴素性、粗糙性甚至盲目性。我们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苛求古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些方法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1.教育灌输仍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科学的理论不是人心中自发产生的,而是靠理论的灌输形成的。紧密结合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宜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2000字论文篇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经济曾经长期领跑世界。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科教文化的兴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朱熹、王阳明等等。当然也给中华子孙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著作:《论语》、《孟子》、《道德经》、《荀子》、《礼记》、《中庸》等。他们留下的古代教育思想依然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启示,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依然起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启示

  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经济政治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靠教育,毋庸置疑,教育在任何历史社会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思想更多地着眼于国外。中国学者们大量地将外来教育思想本土化。但我们不要忘记中国的教育实践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育思想更称得上是源远流长。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理想教育,渴望诗意地栖居,倡导最优化的教学(巴班斯基),提倡人文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这些都可以从远至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雏形。而这些历经久远至今仍熠熠生辉的思想,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盈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时至今日,仍在给当代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诸多深刻的启示,本文以几个例子说明之。

  一、富国教民与满足低级需要是教育的基础

  《论语子路》: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谓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孔子的庶、富、教并不完全适用中国当代社会,因为我们庶有余而富、教不足,现在富、教才是我国强国之本。但是孔子早就意识到:循序渐进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所以富、教是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与孔子思想相近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我国学者在马斯洛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需求层次理论。但这两个理论最基础的需要都是相同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其实就是按照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路线。富之,然后教之。党的十一届三中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近30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虽到今天虽然没有达到全民富有,但大部分人都基本上满足了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基于此,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必须是教之,不然很多悲剧就会发生。近来,像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杀人;上海少女援交等类似的事件频频发生,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富之之后,没有充分的重视教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应该加大。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自我教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经》。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老子认为,只知他人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普通知识。能知道自己所行缺点和优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

  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於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於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於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要指导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见批评与自我批评)。

  自知不仅是整个自我教育的基础。通过自知还可以培养自信的品质。自信,是指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 自信,需要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自知。自知要如实地认识自己,全面地认识自己,发展地认识自己。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一靠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取得体验;二靠别人的准确的评价,在别人正确的帮助下认识自己。所以,自信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信心。自信并不是人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科学的自知首先要知人,要对别人和实际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和定位,而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必须超过别人,不会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贬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进的勇气。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潜力,自信的人认为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因此,自信又是建立在科学的知人基础上而产生自知的一种信念。


猜你喜欢:

1.墨子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论文2000字

2.浅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文

3.爱国主义教育论文2000字

4.关于古代教育论文

5.教育哲学的相关论文2000字

Tags:中国   发表   论文  

搜索
网站分类